動物低氧實驗系統是研究缺氧環境下生理病理機制的重要工具,其規范使用直接影響實驗數據的可靠性與動物福利。以下從設備準備、參數控制、過程管理及安全保障四方面梳理核心使用要點。
  一、實驗前準備與適配
  1. 艙體密封性驗證
  - 使用前需進行負壓測試:關閉所有通道后啟動真空泵,3分鐘內艙內壓力應降至-50kPa以下且保持穩定,表明無泄漏點。
  - 檢查觀察窗、氣體進出口閥門的密封圈是否老化,必要時更換氟橡膠材質密封件。
  2. 動物適應性馴化
  - 新入組動物需在正常空氣環境中適應至少48小時,自由采食飲水;
  - 根據物種特性調整載物臺尺寸(如小鼠單籠不超過5只/籠,大鼠獨立通風籠具);
  - 特殊品系需預實驗確認基礎代謝率,避免因應激反應掩蓋真實缺氧效應。
  3. 氣體配比預設
  - 采用質量流量計精確控制N?/O?混合比例,常用梯度設為常氧(21%O?)、中度缺氧(10%-15%)、重度缺氧(<6%);
  - 配備CO?吸收劑(Soda Lime)和氨氣吸附裝置,維持艙內有害氣體濃度<0.01%。
  二、過程管理與數據采集
  1. 行為學同步觀測
  - 安裝高清攝像頭結合AI識別系統,自動統計活動量、呼吸頻率等指標;
  - 每日定時開箱更換墊料時記錄體重變化,操作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。
  2. 生理信號采集
  - 植入式遙測芯片可實時獲取心率、血氧飽和度數據;
  - 尾靜脈采血需嚴格遵循"三同原則":同一時間點、同側肢體、相同操作者。
  3. 應急預案配置
  - 儲備便攜式氧氣瓶(流量可調至0.5L/min),急救藥品置于艙旁觸手可及處;
  - 設定雙重報警閾值:當O?<8%或艙內壓力突變>5kPa/min時自動泄壓開門。
  三、倫理與質量控制
  1. 3R原則實施
  - 通過預實驗確定最小有效樣本量,采用分層隨機分組;
  - 開發漸進式降氧方案(每日降低2%-3%O?),減輕急性應激反應;
  - 設立人道終點標準:出現持續抽搐、角膜反射消失時立即終止實驗。
  2. 對照設置規范
  - 除常氧對照組外,增設間歇性缺氧組(如每天4小時低氧+20小時復氧);
  - 對照組與實驗組動物來源同期同批,飼養環境一致。
  3. 設備維護周期
  - 每月校準氧傳感器(使用標準氣體標定);
  - 每季度清理艙體內部積塵,更換進氣過濾器;
  - 年度檢修重點檢查電磁閥響應時間和密封門機械結構。